6.1 项目准入与披露框架
我们的第一原则是“先证据,后融资”:平台先收集并结构化项目的法律与经营证据,再决定是否放行。
项目方提交基础材料(主体信息、资产权属、现金流证明、托管与审计链接口、重要合同)。系统的AI 合规引擎会对文件做 OCR/文本抽取、实体识别与关系映射;然后调用名录与制裁清单做比对、对权属与负担(质押/优先受偿)做冲突检测,对现金流做一致性核验与异常识别。AI 输出一份可解释的风险报告与“证据链快照”(关键字段与原文定位),而不是一句“通过/不通过”。接着,合规运营与外部审计在平台内完成二次复核与签名,形成可追溯的准入档案;未通过的项目进入整改清单或被拒绝,全部留痕。
材料域:工商/主体、资产权属(抵押/质押/优先索偿)、历史现金流与合同、托管与审计链接口、信息披露承诺书。
AI 评审管线:OCR → 关键信息抽取 → 实体对齐/黑白名单比对 → 权属冲突识别 → 现金流一致性检查 → 风险分层评分(0–100)。
可解释性:每一条评分都要有“证据定位”与“规则说明”,便于人工复核。
阈值与门槛:评分 < 60 自动退回整改;60–80 进入“人工加强复核”;≥80 才能进入发行准备。
数据合规:所有文档做脱敏与最小必需字段上链(哈希与指纹),原件/密文留存于托管方;访问需经多签授权。
更新义务:重大变更(债务、诉讼、抵押)需 T+3 工作日内更新披露,否则系统自动进入“黄灯”状态,限制后续动作。
Last updated